(馬敏  黃旻基)春節,已不只是一個節日。它是千百年來炎黃子孫心中一種喜慶生活、文化的象征,它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因此,就有了每年春節前后被稱為“人類大規模流動”的春運。數以億計的人,都不約而同、不遠萬里地奔赴一個令他們魂牽夢縈、倍感溫暖的叫做“家”的地方。

火車作為性價比最高的出行方式,當然是許多人回家的首選,而那一張張火車票,可以承載著許多中國人回家過年的愿望,直達希望的彼岸。可是,火車票不是不限量的,自然就有了“望票興嘆”的人們,他們失望、沮喪、傷心、憤怒,于是他們就將鐵路變成了靶子。

那些對于春運的“愛恨情仇”完全要鐵路買單,那鐵路和鐵路人何其無辜。春運,曾幾何時成了鐵路的“高考”。“別人回家過年,我們是在過關。”鐵路部門為確保廣大旅客走的了、走的好、走的安全,竭盡全力想辦法,抽條精兵強將支援客運工作,加開臨客,延長售票時間,全力投入春運工作,為確保旅客出行,有許許多多的鐵路職工不得不放棄與家人吃年夜飯團圓的機會,堅守在一線崗位,無私奉獻,他們何曾不想與家人團聚,他們同樣是血肉之軀,同樣需要人們的支持和理解,他們的付出,值得敬佩,更值得在當前廣大群眾因出行問題困擾時,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寬容。

目睹到了人們匆匆返鄉的身影,我作為一名鐵路職工,我認識到自己服務的重要性,為了能夠讓每位頂著蕭瑟寒風進展乘車的旅客能夠安全、順利的回家過年,我們積極引導旅客進站上車,耐心解答旅客提出的各種詢問。無論工作多么艱辛,在服務旅客時我們的臉上永遠洋溢著微笑,看著旅客們踏上歸鄉的征程,我們心情是快樂的,聽著耳邊傳來的一聲聲“感謝”,我們的心里洋溢著自豪和滿足。

春節已過,所有的返鄉人也要離開難以分舍的家鄉,回到工作崗位上,春運也進入了沖刺階段,我們的工作還要繼續,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服務好每一位旅客,讓這個春運完美的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