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不斷通過外交拓展了中國高鐵的商業機會。與此同時,海外高鐵項目的發展也對外交產生反饋作用,高鐵出海也從“戰略布局”到“戰術推進”的升級。然而,面對國際巨頭激烈競爭的中國高鐵,尤其是以南北車為代表的高端鐵路裝備制造,是更適宜聯合一致抱團出擊?還是繼續單槍匹馬廝殺?這也曾是一度焦點問題。而此次“兩車”合并終將塵埃落定,可見各方已理清“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的利弊關系。
自2000年的分拆改革以來南北車從此一分為二,分家14年,南北車兄弟成績斐然,但也走到十字路口,重復建設、惡性競爭等問題不斷。就近年來國內市場需求而言,雖然對鐵路的建設投資有所增長,但是相對于供需供需關系而言還是供大于求,國內市場蛋糕太小,南北車在充分競爭中,尤其是需求不平衡供給下產能急劇膨大。為應對產能過剩,雙方在國內外市場演變成不同程度的惡性競爭;而最初要避免的重復建設問題,包括技術研發的重復投入、制造能力的重復建設等,也日益顯現。
縱觀近年市場,南北車在國內已逐漸打破分家之初相對明確的“地盤”劃分,分別加強在對方市場中的滲透。同時,因為技術相當、不分伯仲,為了等米下鍋,在一些具體的裝備制造招投標中,也不得不以價格火拼。而在海外市場,國內訂單需求的下滑與業績增長的雙重壓力更激發了南北車的激烈爭奪。雙方一改最初的錯位競爭,在不少海外市場毫不避諱地直面交鋒。
所以中央政府要推動高鐵走出國門、從而促進國家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將鐵路裝備制造業轉型升級,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攘外必先安內”,必須形成合力消除內耗。因此當務之急整合以南北車為代表的高端鐵路裝備制造實屬必須必然。
近年來,中國不斷推進高鐵出海“一帶一路”外交戰略高鐵把沿途各國市場融合起來、實現了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紐帶。可以說,中國高鐵“走出去”具有非同凡響的意義,高鐵在海外的發展已經與整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其特點和優勢是設備、技術、服務等方面的全面“走出去”,是對外貿易的升級換代,也成為中國對外政策的重要載體之一,具有多方面的戰略意義。現有形勢下,從國家利益以及整個軌道交通行業國際發展大格局來看,南北車合并,即便不是最優解,也是次優解。可以說,在國家整體利益面前,南北車在海外市場與其爭個頭破血流,不如形成一個拳頭一致對外,共贏利好。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刊載信息,不代表本站觀點。所轉載內容之原創性、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自行核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