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明,命令已下,玉林站6道天窗時間從7時30分起至9時30分止,可以上道。”1月26日,玉林工務段玉林線路機隊駐站聯絡員朱孟保用對講機通知現場防護員曾雅明。

盡管天氣十分寒冷,天空中還飄著毛毛細雨,14名作業人員身披黃色雨衣,穿著黑色的雨褲,在作業中,個個精神飽滿,全神貫注地投入到線路維修作業中。

7時50分,一位身穿黃色雨衣,黑色雨褲的人從6道南頭道岔區向施工隊伍走了過來。不一會功夫,此人出現在了施工隊伍中,他就是玉林線路車間主任蔣水生。

“左工長,請安排我的工作。”蔣水生向左秀平“請纓”。

“蔣主任你拿著對講機和廖鋒、榮寶亮一組撥道作業,從6道北頭往南頭方向撥道,剩下的職工跟著班長鄧志文繼續進行搗固作業。”左工長說。

廖鋒推著單軌車,蔣水生和榮寶亮將2臺撥道器、2跟撥道棍和一個小耙裝上單軌車,向6道北頭方向走。

“蔣主任,你拿小耙點撬,我以左股為基本股看道。”50米外的左工長用對講機呼叫。

“收到。”蔣水生用對講機回復。

“蔣主任,向前3根枕木點一點鋼軌面給我看。”左工長用對講機說。

蔣水生走到左工長說的位置,用小耙的靶頭點在鋼軌面上。

“好,就這個位置,往右邊方向撥。”左工長說。

兩名職工拿著撥道器插入枕木盒的起道位置上,雙手抓住起道棍,雙腳拉開弓字步,雙手使勁上下搖動起道棍。

“停。往南頭方向走,蔣主任繼續點撬。”左工長用對講機說。

撥道組的人員相互輪換點撬和撥道。

9時02分,撥道作業結束,此時,職工們的頭發上沾滿了“白糖”,脖子上的水珠一直往衣服上滴,也不知道是雨滴還是汗珠,此時,撥道的職工已氣喘吁吁。

9時05分,左工長拿著道尺與班長鄧志文一同回檢作業后的線路質量,蔣水生拿著小耙向6道北頭方向走去,對放起道器的枕木盒進行回填道碴。在一旁休息的12名職工也拿著大拉耙跟著蔣水生一同回填道碴。

9時30分,天窗作業結束,此時,左工長正在組織職工在路肩上擺放好工具,準備結束上午的作業時。“左工長,有很多枕木盒回填的石碴高出了,枕木頭,不能收工。”蔣水生說。

“蔣主任,站線的標準和正線的標準不同,天氣冷,又下著毛毛雨,沒必要要求這么高,就讓我們收工了吧。”54歲的職工劉敢說。

“劉師傅,對工作,我們不能降低標準。”蔣水生說。

老劉有些不服氣,“請問,蔣主任,為什么線路維修驗收標準要分正線、站線、到發線、專用線和特殊用途線呢?”

“劉師傅,只有養成高標準的作業習慣,才能更好的保證行車安全啊!”蔣水生苦口婆心地說。

“老劉,蔣主任說得對,我們不能放低標準,按正線標準,把高出枕木盒的石碴整理好。”左工長說。

10時25分,蔣水生與玉林線路機隊的職工一同按正線標準將6道枕木盒的石碴按正線標準整理好后,準備收工時,劉敢走到了蔣水生的身邊。

“蔣主任,我明年就退休了,干了35年線路工了,沒有什么進步,就是因為對自己的要求不高,別見怪。”劉敢說。

“劉師傅,今天我是‘職工’,我們也只是為了做好工作而交流,別把此事放心上。”蔣水生說完拍拍劉敢的肩膀。

劉敢對著蔣水生打趣地說:“愛較真的‘職工’才是優秀的職工呀!”說完,倆人都笑了。(張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