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人們的出行方式也在悄然發生變化。乘坐火車(動車、高鐵等)出行占據日常出行的較大比例,而選擇網絡訂票和電話訂票的人越來越多,應該說,“互聯網+”已經滲透到售票、購票等諸多方面。而售票點“熱”與“冷”之間,反映出鐵路部門近年來售票體系的變化。

火車站售票廳之所以‘冷清’,最關鍵的是群眾身邊就有火車票代售窗口,就近即可以買票和取票。因“互聯網+”售票方式的推出,2013年春運,廣州鐵路部門開始在城市市區大幅增設代售點,使總數由原來的761個增加到1796個,廣州市區按平均1.5公里、深圳市區按平均1.2公里、長沙市區按平均1公里都設置了代售點,城市居民旅客購票十分方便,加速了互聯網訂票新方式的社會認同。

與此同時,鐵路部門克服重重困難,積極實施“代售點下鄉鎮”戰略。例如,降低無點鄉鎮新增代售點單位或個人資質門檻,減少無點鄉鎮代售點票據押金,充分調動經銷單位和人員的積極性。廣州鐵路部門還加強與當地企事業單位合作,利用各單位場所,免費提供設備等,并使用成本較低的互聯網安全接入方式,重點解決偏遠鄉鎮代售點設置問題,消除了人員密集鄉鎮代售空白點。 

各代售點不僅可以聯網購買火車票,而且還可以供持各類有效身份證件的旅客辦理互聯網購票和手機訂票取票業務。在廣東清遠龍塘鎮銀盞中心村一家鋁材廠打工6年的蔣小波告訴記者,他2月5日在村里新開的代售點換取了之前在網絡上訂的一家人回重慶的車票,“這在往年無法想象,往年要到清遠市區去取票,很辛苦也很耽誤工期,今年至少省了半天時間。鐵路把代售點開到農村好啊,讓我們這里的工友買票和取票都方便多了。

據悉,截至2月17日18時,在鐵路部門售出的春運火車票4500多萬張中,各代售點售取車票2800多萬張,超過60%。其中設立在鄉鎮的代售點售票量達到1000萬張,所占份額由去年的30%上升到35%。

所以鐵路部門拓寬火車票代售網絡,在方便旅客就近購取票的同時,既加強了中心鄉鎮的服務功能,也大大緩解了中心城市火車站購票人員高度聚集帶來的各種社會壓力,使得購票人員分散化,購票高峰不見峰。(高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