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道, 國家發(fā)改委近日宣布,從今年1月1號起,放開高鐵動車票價,改由鐵總自行定價,并給予鐵總根據市場競爭狀況和客流分布等因素實行一定的折扣票價的權力。2月21日來源:央廣網。

眾所周知,2013年3月中國鐵路改制市場化,賦予了更多的自主運營權,這應該是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中國高鐵投資建設還本付息壓力沉重,導致在現有經濟來源有限的情況下,很難彌補其成本支出,加之隨著近年來經濟不斷降低增速,鐵路貨運量在大幅下降,這種情況下,鐵路客運收入的增長成了整體盈虧平衡的重要亮點,這種情況下國家發(fā)改委給鐵路總公司這樣一個政策,也算是一種鼓勵措施,一種政策扶持,于是有人驚呼,“高鐵定價權”想說愛你不容易?,可見,高鐵的日子,在政策的限制下,過的并不“滋潤”。 

民間流傳著這樣的說法,飛機太貴,汽車太累,摩托車太遭罪,輪船太慢還送不到位,因此性價比更高的火車就成了大眾出行的首選,源于老百姓對商品打折的熱衷和對物價飛漲的敏感,高鐵自主定價引發(fā)質疑也在情理之中。 

要想破解其中奧妙,這首先應從高鐵的起步說起,2003年中國高鐵開始起步,并在隨后的幾年間取得很大進步,中國第一條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鐵路在2008年京津城際高鐵開通,隨后高鐵的高速發(fā)展在中國大地上,遍地開發(fā),截止到2015年底,高鐵運營里程超過1.9萬公里,位居世界第一,僅2015年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238億元,投產新線9531公里,其中高鐵3306公里,這對于改制后的鐵路總公司,經營壓力進一步加大,目前,鐵總負債35316億元,負債率64.79%,稅后虧損34.42億元,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高鐵依然是沒有總公司自行定價的權利,這次高鐵自主定價是鐵路經營走向市場的一大步。只要有關方面將自主權大膽下放,鐵路部門勇于嘗試,才會有扭轉虧損局面的可能。 

有人也許會誤以為,高鐵自主定價就是變相漲價,其實這是一種誤解,中國的普通列車從95年制定的火車票價格,21年不漲價,就能充分說明鐵路的社會公益性,高鐵動車的價格是改制后鐵路總公司市場化經營的標志,由于高投入,價格相對也高,導致一些線路和車次,上座率低,空跑現象,不斷發(fā)生,總公司沒有打折權利,造成鐵路資源的巨大浪費,從這個意義上說,高鐵自主定價徹底解決了這個問題,高鐵票價由市場調節(jié),趟趟滿員,鐵路走量,{類似于批發(fā)}比走高價格{類似于零售}要劃算的多,如此網友應該明白,鐵總有了高鐵定價權,真是“想說愛你不容易”是咋回事。 

筆者希望全社會支持鼓勵,中國鐵路的發(fā)展,讓運輸企業(yè)形成多方競爭與合作的格局,才能讓運輸票價更加貼近市場和旅客需求,最終實現企業(yè)盈利和百姓受益的雙贏。(秦國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