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穩(wěn)路 尚瀚鵬

圖一為彭錕篆刻作品。解穩(wěn)路 攝

圖二為彭錕近影。解穩(wěn)路 攝

濟南機務段職工彭錕,號毅耕軒,山東招遠人。他從小喜歡篆刻藝術,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其作品曾先后在 《濟南時報》 《羲之書畫報》 《濟南鐵道報》等報上發(fā)表,并多次在濟南鐵路局舉辦的書法篆刻大賽中獲獎。

彭錕自幼在外公家長大,他的外公是個木板年畫店老板,那些花花綠綠的顏料,還有刻畫著各色圖案的木板,成為彭錕童年時代的主要玩具。加上每天看著外公繪稿、刻板、配色、印刷,他自己也自然而然地學著做起來。外公的刻刀很珍貴,從來不讓彭錕碰。為了學刻畫,彭錕找來一些鋼鋸條,磨成刻刀模樣,在手把上用布包一下,有時手都被磨破了,他從來不叫一聲苦。

1985年,他通過鐵路招工被分配到濟南機務段工作。當時,他登上蒸汽機車,擔當司爐、副司機等工作,一個班下來,累得腰酸背痛,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對藝術的追求。每次出乘回來,他都顧不上勞累,轉遍濟南市的文化市場,手里緊緊攥著擔負家庭生活開銷后所剩無幾的幾元錢,精心挑選刻刀、章料等用品。一晃6年過去了,1991年,彭錕善于篆刻的名聲已經在單位流傳開來,經常有同事向他求取一方印章,每每這時,他都會樂滋滋地幫助同事精心制作。

當時,段團委書記盛紅衛(wèi)了解了他的情況,鼓勵他繼續(xù)努力。但是在談心過程中,盛紅衛(wèi)敏銳地覺察到彭錕在為如何提高篆刻技藝而煩惱,便安慰他說: “你先安心工作,我看看能不能替你找一下這方面的老師。”過了一段時間,盛紅衛(wèi)便將他帶到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石可老先生跟前,石老是版畫、陶藝、魯硯大師,雕刻的 《門》 《魯難未已》等都是教科書式的典范,大型雕刻壁畫 《孔子事跡圖》長期陳列于曲阜孔廟,受到業(yè)內人士的敬仰。

但是,當時石老先生已經年過六十,還要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并沒有收徒之心。彭錕卻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樣,抓住機會學習。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石老家中,通過做一些打掃衛(wèi)生、洗衣做飯的家務活,和石老交流感情,終于打動了石老。

那是1991年冬季的一天,傍晚時分,石老將彭錕叫到家中,他正準備刻一枚方櫻石老當時什么也不說,只是讓彭錕在一旁觀看。這種機會對彭錕來說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他目不轉睛地看著,只見石老的刻刀在方印中間上上下下、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來回刻畫,刀鋒都浸沒在石料的粉末中,直到字跡看不清了還在刻著。彭錕屏住呼吸,仔細看著石老的每一個動作……22時左右,石老完成了作品,在如何拿石料、如何執(zhí)刻刀方面給彭錕一些指導,并要求他回去也刻一方印章來看看。

彭錕十分激動,回去就日夜趕工,生怕第一個作品拿不出手,便加班加點一遍又一遍地精心刻畫,爭取發(fā)揮出自己的最好水平。3天后,彭錕將作品交到石老手中,本想獲得一些好評,沒想到,石老一看作品徒具其形不具其意,便知道了彭錕的基本功不過關。為了幫助彭錕練好基本功,石老拿來 《石鼓文》 《金文》 《大篆》《小篆》等書籍,讓他從古文開始好好學。彭錕沒有辜負石老的期望,精心鉆研基礎知識,并不時向石老匯報學習體會。寒來暑往,花開花落,經過長時間的磨煉,石老看到彭錕是可造之材,便于1994年正式收為關門弟子。

藝術上喜得名師指點,彭錕心里高興,干起活來也帶勁。1994年,彭錕憑借優(yōu)秀的業(yè)務素養(yǎng)和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成為段 “共青團號”機車組司機長。他把對藝術的追求和對工作負責的警句結合起來,刻為牌匾懸掛在機車上, “開車一分鐘安全六十秒,手握閘把子心系坐車人”成為機車乘務員的座右銘。

練習各種字體的書法、磨刻刀、研磨章料,彭錕就像一塊落入水中的海綿,瘋狂地吸收著水分。他夜以繼日地練習,往往一種題材就要反復練習100多次。他每次完成初稿都要先用毛筆在章料上繪制,對著鏡子反復觀察修改再下刀。彭錕臨摹第一枚漢代 “左司馬穎用了2個多月才達到石老的要求,之后的四五年里,彭錕一直反復練習臨摹,從秦漢到現(xiàn)代,從官印到私印,彭錕樂在其中。

2014年,為了進一步提高自己,彭錕自費到中國美術學院進修。在連續(xù)8個月的時間里,彭錕每周六從濟南到杭州,要先坐4個多小時的高鐵,再倒地鐵和公交車,才能到達位于杭州蕭山的中國美術學院。他下午學習書法,晚上學習篆刻,為了不耽誤工作,周六的學習結束后,他還要立刻趕回濟南。

“疏能跑馬,密不容針,將天地乾坤容納于方寸之中”,這是石老先生的畢生追求,也是對彭錕的諄諄教導。彭錕銘記于心,在藝術道路上一步一個腳印,勇攀高峰。